编者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开展了全院农科历史文化挖掘工作,通过深入挖掘建院以来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机构设置、重大科技成果创新、重大历史贡献、重要科技人物及历史建筑、历史古籍等,认真整理梳理我院农科文明的传承脉络,深入挖掘农科文化的丰厚底蕴,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农科精神,擦亮“云南农科院”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使历史文化与农科文化相辉映,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铸就“追求卓越、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增强全院发展的文化自信,为我院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撑与文化引领。全院历史文化挖掘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工作组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征集等,将陆续刊载全院历史文化挖掘工作访谈录、老照片(老图片)、征文等,以资记录。
云南省最早的蚕丝股票和蚕种检验合格证标签
储一宁 黄孝俊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661101)
笔者1985年在昆明旧书摊上购旧书时,在所购旧书中得到发黄的三张旧股票和一张蚕种检验合格证标签,其中两张股票是交通银行的(票面陆仟股),一张是中国银行的(票面七仟股),蚕种合格证标签标印有旧时云南省农林部。经考实是20世纪30年代末在云南蒙自县草坝曾经出现过的股份有限公司“云南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和蚕种检验合格证标签。笔者对这家现己经不存在的旧时的公司进行考证,通过对云南省红河州文史资料考证,验证了这三只股票和蚕种检验合格证标签的真实性。
云南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是1939年中国蚕丝业向大后方转移时由当时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和富滇银行筹资兴办,云南经济委员会主任缪云台任董事长,葛敬中为总经理,在云南省蒙自草坝生产经营蚕丝、蚕种的企业,时至1947年桑园面积达到7227亩,养蚕最多年达 2.25万余克蚁量(折合2250盒蚕种)。
抗日战争暴发后,中国蚕丝业的中心江苏、浙江相继沦陷,中国蚕丝业遭受了毁灭性打击,以葛敬中为首的有识之士不忍坐视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蚕丝业从此没落,将江苏、浙江的家蚕、桑树品种资源和栽桑养蚕等技术带到自然条件适宜栽桑养蚕的蒙自草坝组建了这家公司。这家公司随着历史的演变,对云南省和中国的蚕丝业作出过突出的贡献,进入21世纪,“云南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的历史沉积在云南省蚕桑研究所仍可看到。它对历史作出的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这三张股票不会是云南最早的股票,但笔者相信它是云南省最早的蚕丝业股票。
“云南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于1939年2月开始筹建,当时成立了董事会,缪云台任董事长,葛敬中为总经理,杨文波任副总经理,何尚平任总技术师。公司当时的注册资本2500万元(旧时货币)。1939年春开始种植桑树,到1947年达7227亩,年产桑叶101万公斤,所栽桑树苗部份是从江苏、浙江海运到越南海防,再通过滇越铁路运至蒙自,部份桑苗是在蒙自草坝培育。公司在当地办过技术培训传授栽桑养蚕常识。1942年收得鲜蚕茧84539公斤,并开始缫丝,生产生丝9665.5公斤。
1945年抗战胜利至全国解放前,江苏、浙江的蚕丝业得到一定恢复,国内蚕种紧缺,公司生产的蚕种销往全国蚕桑区,1947年销往江苏、浙江、广东、四川、安徽的蚕种达21.5万张,1948年生产蚕种21万张供销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己不存在,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公司创业时留下的蚕桑业基础对云南蚕种生产和云南蚕丝业的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新中国蚕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云南省蚕桑研究所也是70年代在此基础上创建。
进入21世纪,云南蚕业已取得长足的发展,省内有近60万亩新老桑园,全年饲育蚕种50余万盒(500余万克蚁量),2001年产干茧9000吨。本文将这两支股票和蚕种合格证向业内同仁呈现,旨在缅怀前辈们的创业艰辛。
(收藏者储一宁:云南省蒙自县草坝镇)
(原文刊登于《中国蚕业》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