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回顾COP 15第一阶段会议成果,进一步探讨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后续效应及第二阶段会议展望,助力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及生态文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2021年12月18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美丽云南”论坛暨2021年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在昆明顺利召开。会议当天,来自全省生态环境管理部门、高效、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第三方咨询单位的生态科技工作者200余人齐聚现场,分享科研成果,交流学术经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科技人员何光熊、王艳丹、杨淏舟和余建琳一行4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收获颇多。
本次年会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美丽云南”为主题,设开幕式、主旨报告专场、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建设研讨会及“青年学者论坛——生物多样性保护”四项内容。18日上午的开幕式上,COP 15第一阶段会议的亲历者——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综合处处长蔡蕾,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暨云南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教授、学会生态文明专业委员会主任、常务理事段昌群,云南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学会顾问杨宇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及学会理事长、正高级工程师李唯,五位专家先后为大会做主旨报告,他们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发言,赢得了现场参会人员的热烈掌声。18日下午,“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建设研讨会”围绕低碳试点示范建设、云南碳达峰行动计划、云南森林碳汇潜力及碳中和能力提升、规划及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双碳”“双控”背景下云南产业发展与智能制造、企业碳达峰等议题进行研讨交流,“青年学者论坛——生物多样性保护”有9名青年学者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进行交流研讨。会场吸引了广大学生及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参加,并设置了交流环节,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地处元谋县,属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区域内土壤养分贫瘠。会议中有专家提出,在碳中和背景下云南省森林碳汇潜力的提升途径之一是挖掘两个碳汇洼地,其中一个碳汇洼地就是干热河谷地区。通过科学绿化干热河谷,能够有效地增加河谷植被的固碳能力;为了实施森林碳汇重大工程,提升碳汇增量,需要创新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模式、方法和技术。因此,我们热区所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近几年也在致力于探索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的碳汇效益变化和水土保持效益,通过对罗望子、余甘子、芒果、橙子、剑麻、番麻、禾本科草地等多种植物对土壤碳汇和固土保水性能的研究,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审核:史亮涛)
会议现场
参会人员合影